近期,台灣經濟部積極評估進口小客車關稅的調降方案,考慮將現行17.5%的關稅降至0%。此政策調整雖具有潛在的經濟效益,但也面臨產業結構改變與就業穩定的挑戰,引發各界廣泛討論。
政策背景與推動動因
國際壓力與貿易談判
台灣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(CPTPP)與台美自由貿易協定談判,成為推動關稅改革的重要因素。多數參與國家已實施零關稅政策,台灣若維持現行稅率,恐影響其貿易競爭力。消費者期待
關稅降低是否能有效降低進口車價格,吸引消費者,是政府推動政策的重要訴求。然而,經濟部提醒,進口車價格未必直接因關稅下調而下滑,需謹慎評估實際效益。
示意圖 - 調整稅務以後 進口車會增加?
潛在影響與挑戰
國內汽車產業受衝擊
據估計,若進口車關稅全面取消,國內汽車產業可能遭遇競爭壓力,約8.26萬個相關職位面臨風險。部分業界人士擔心,國產車市場占有率將迅速下降,導致至少兩家車廠退出台灣。稅收流失問題
經濟部初步估算,此政策每年可能造成523億至600億元的稅收損失,這需要其他財政來源來填補。對消費者影響有限
雖然理論上進口車關稅降低應可壓低價格,但過去經驗顯示,車廠未必將成本降低反映至零售價。例如,日圓貶值期間,日本進口車價格並未出現顯著下調。
政府應對方案
經濟部提出以下三大應對策略:
取消小客車貨物稅:減少進口與國產車的稅負差異,促進公平競爭。
調降汽車零組件進口關稅:協助降低國產車成本,吸引外資車廠留台生產。
分階段實施關稅調整:避免對產業產生劇烈衝擊。
比較案例:其他國家經驗
日本
日本自1990年代起實施汽車零關稅,但透過技術優勢與品牌影響力維持本土產業競爭力。韓國
韓國則採取保護主義措施,推動國內汽車產業升級,最終於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。
未來展望
台灣進口車關稅政策調整是一把雙面刃,如何在維護本土產業與開放市場中找到平衡,是政府未來的關鍵挑戰。透過審慎規劃與配套措施,此政策或可成為台灣汽車產業轉型的契機,進一步融入國際市場。
回覆
刪除回覆相關新聞
投票表決
最新消息
獲取最新新聞
訂閱我們的新聞,以獲取最新新聞和獨家更新。
最近評論
-
由 Anonymous
...沒有官商勾結...沒有中飽私囊
-
由 Anonymous
包租代管!
-
由 Anonymous
成也花園 敗也花園